开篇引言

年11月14日是一个好日子,有瓦蓝瓦蓝的天空,有冬日暖阳,有惠风和畅。山阳区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应邀从山阳故城来到李固村寻觅汉献帝在山阳大地所走过的足迹。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怀川大地的文化根脉,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源。作家的使命和担当就是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去深入挖掘厚重文化。从今天开始,百家岩将陆续推出山阳区作协的此次采风作品,让我们看看,山阳区的作家们是怎样用最美的文字把历史从千年幽梦中唤醒,让厚重山阳重光其华。

山阳故城东城墙遗址的石碑上,刻有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山阳城赋并序》。

其实这赋我很早的时候就读过,说真的,那时也只是读,没有什么感觉。但在山阳故城上读,知道了诗人刘禹锡回洛阳老家时途径山阳城,想到自己的先祖创立的大汉基业,运行年之后在此终结;还想到大唐盛世不在,中唐横征暴敛、黩武战争,于是挥笔写下了千古名赋《山阳城赋并序》。因为了解了诗人的创作背景,便一下读懂了,很快就能背下来。今年农历八月十四日夜,我们山阳区作家协会部分会员来到山阳故城西城墙上怀古赏月。我们带了月饼、葡萄、红枣、菊花酒,在城墙上把酒临风、举酒邀月。都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但今年八月十四就已经圆了。大家显得很亢奋,有浮云曼妙的舞姿、有青蕊儿举着南瓜的调皮,有董全云优雅的笑声,还有诗人朗诵自己写的《山阳故城感怀》,墙南村刘氏后裔刘全水吹奏的《哀郢》在城墙上悠悠回荡。

此情此景似乎万物有灵,似乎天地有知。那晚流连故城,不忍离去,我们山阳区的马区长得知我们在故城上怀古赏月,连夜从省城赶回来上了西城墙,陪他前来的还有我们区文联副主席焦玉江。马区长说他一站在山阳故城的城墙上,腿都在瑟瑟发抖,若是保护不好这段古城墙,我们全都是千古罪人。他的话音刚一落地,顿时四面狂风骤起、松涛阵阵,像是在做回应。让我一下子想起了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咆哮的大风如旗烈烈,我似乎感觉到了什么?领悟到了什么?突然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如此重大:一定要带领我们的作家去寻访汉献帝在山阳城生活的足迹,去感悟那种博大与深远,一定要让厚重的山阳文化重光其华。

于是就择一个周日,带领我们山阳区作家协会14人,驱车行驶50里从山阳故城来到了浊鹿城。

在李固村马金玉副书记、马树喜老校长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浊鹿城的西城墙跟儿。如果不是有专人带领,根本想不到这里就是浊鹿城。到处都呈现着一片衰败的迹象,荒草萋萋,惟有一通浊鹿城碑立在那里经受八面来风,经受雨雪洗礼。往南是一个大土谷堆,他们说这就是浊鹿城仅存的西城墙了。缺乏保护,上边荒草疯长、荆棘遍地。下边地域宽阔,他们说是过去的护城河,河早没水了,成了一片麦田。路边停着一辆三轮车,有一位老乡在麦田里劳作。李固龙山文化研究会李合成会长告诉我们浊鹿城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第一古城。因为平遥古城、西安古城、洛阳古城以及开封古城都是由砖垒砌的墙,唯独山阳故城是夯土一层一层夯起来的,可见时代之久远,那时一定还没有发明出来砖,更没有砖窑了。他告诉我们浊鹿城和山阳故城、邓城其实就是三个姊妹城。邓城是在辉县境内,从浊鹿城再往东走七八里就到了,那里还存有50多米夯土城墙,还有一个山阳村、七贤祠。这些都是汉献帝常去的地方。为什么叫浊鹿城呢?有一个作家问。

李会长说,夏朝以前黄河以北的许多地方都是由蚩尤把持,浊鹿城是他的都城。那时候浊鹿城土地肥沃,物阜民丰,非常富有。为争夺适于放牧和浅耕的中原地带,部落群体开始争夺富饶领地,黄帝一个部落打不过蚩尤,便联合了炎帝部落,发动了涿鹿之战。当然这是在初中历史课本上我们就学过的,但不知道就发生在我们自己身边。三年打了九战,最终以黄帝部落胜利为终结,才统一了华夏民族。黄帝战败蚩尤后,将浊鹿城设为都城。后来便迁都到了新郑,把浊鹿城交给了儿子青阳管理。因为在古汉语里,“浊”通“涿”,从而认为此城最初即是九黎部族首领蚩尤所在的都城涿鹿城。此城还有一个名字叫清阳城,“清”即“青”,可能是黄帝的长子青阳氏玄嚣的封地。就这样一直延续到了汉朝。

我们跟随着李会长上到了城墙上,有许多荒草荆棘阻拦,可见不是有缘人,是很难上去的。站在城上极目四望,可以依稀根据地的高卑划出浊鹿城的范围,它真的很大,呈正方形,完全可以证实《太平寰宇记》所说的“城周回一十五里”。

据说,新雨过后会在夯土的断面处找见汉代的陶器和瓦当残片,只是我们来的好像不是时候,没有寻见,但依然能感受到地气的厚重和博大,正在我内心感觉荒凉与失落时,突然看见了那簇盎然开放的野菊花,那么小、那么明艳,我蹲下身来,捧在掌心轻轻嗅,这时内心就有一种熟稔的电流瞬间滑过,我知道我一定是在加入某种际会,一定跨越时空与他们相逢,我感到了一种目光的慈祥与触摸。莫不是这野菊花的先祖曾是汉献帝采过的?它年年开放、生生不息,不卑不亢,微苦性甘,多么像一个人啊。此时仰头正看见一行大雁从头顶飞过,不是有一句歌词叫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吗?这样想着身边的徐玲主席就将菊花插在我的鬓边了。我想汉献帝在采菊花时肯定也会给跟在他身边的曹皇后插满头的吧。

公元年,汉献帝被迫让位后,和皇后曹节带着家眷来到这里,于是山阳县改成山阳国,他被封为山阳公,他的王宫就在浊鹿城,作为煌煌四百年的大汉帝国最后一个皇帝,他是失败的,是一个傀儡皇帝,但是作为山阳公他在山阳大地是深受爱戴的,又是成功的。山阳城因汉献帝的到来而熠熠生辉,变得更加大气厚重。汉献帝也因山阳城而重生,他成了山阳百姓中真正的皇帝。他对山阳大地最大的贡献就是减轻赋税,兴办学校,行医采药,治病救人,由一个帝王很快转型为一个最美的乡村医生了,与山阳百姓走在了一起,最后与这片神奇的土地合二为一。他遍访这里的大山,去过外窑采过金银花、去过柿园喝过八月黄的柿子,救过无数人的生命。他在山阳国生活了14年,54岁去世,死后就葬在了浊鹿城北三公里的古汉山村南,从古到今一直有人在为他看坟,这是山阳人民对山阳公的厚爱。前几年我还去祭拜过他,还是那老两口住在坟墓旁搭建的小屋里,日夜守护,他们在这里种庄稼,春种秋收,守护着汉献帝。现在听说一位老人已经下世了,不知道他们的孩子会不会还继续延续下去。汉献帝死后,公元年,他的长孙刘康继位成为第二任山阳公,执政了51年。刘康去世后,他的儿子刘瑾袭爵成了第三任山阳公,这位身染沉疴的山阳公继位4年就撒手人寰了。刘瑾死后,其子刘秋袭封为第四代山阳公,他尚武好勇,刘秋在位20年,最后死于五胡之乱。至此,山阳国历经了四任山阳公,存在了89年,终结了山阳公之称。刘秋的同辈刘阿知因国内战乱不断,于公元年5月率其子刘都贺、舅舅赵兴德及族人刘国鼎、刘涛子、刘鹤明、刘信子等共人移民日本,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很快成为日本社会中地位尊高的新贵族。衍生出坂上、大藏、内藏姓氏。坂上家族后裔有坂上、丹波等诸姓,大藏家族后裔有原田、秋月、高桥、波多江、江上等诸家姓氏,内藏家族后裔丹波氏。因此,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日本的文明来自于我们河南焦作。近几十年来,不断有日本人来到山阳城寻根问祖。

据说曹丕称帝后怕汉献帝东山再起,于是便派了李固将军来到浊鹿城,说是来保护汉献帝,但更多的是派来监视汉献帝。然而,汉献帝早已淡泊名利了,他的心里只有山阳国的黎民百姓。汉献帝死后李固将军继续保护下一任山阳公,他死后也就葬在了李固村。至于李固将军的事迹和文字记载,在正史上查不到,有待继续研究挖掘。

我们第二站就是穿过荒草连天的野地,去看李固将军,一行人站在墓前给将军施礼。偌大的一片墓园,荒草萋萋,连个碑刻都没有,惟有多情的蝴蝶在坟头上飞旋,不让将军寂寞。据说这片坟地荒草茂盛,唯独墓冢上寸草不生,这是将军的威仪。墓冢很少有人来看,但有两个洞显示已有盗墓者造访过。这个墓冢就这样永久地立在这里,永世把守着这片神奇的土地。当然李固村也因李固在此把守,村子如若桃花源、夜不闭户,且还有古汉山煤矿,开大车跑运输的家户居多,村民生活富裕,房子盖得也相当气派。

最后我们又去看了龙山文化遗址,据说已经有年历史了,之前村人并不知道,年北京大学教授组织考古人员来此地考古他们才知道。前些年生产队起土时挖出有陶罐,里边存着一罐谷子,把它倒出来晾晒,发现一经太阳光照射,一捏就碎了。还有一个社员挖出了一罐韭花,颜色、味道都没变,这户人家竟然将韭花吃了。去年河南大学考古系又来了许多教授在此考古,发掘出箭簇、石刀、石斧、白骨砖、布币、陶器、陶文文化的陶片等,有很多宝藏的。

一上午的时间就这样匆匆而过,好客的李会长又把我们领到他的家里来吃咸米饭,那么大一锅咸米饭是这里的特色,是招待贵客才准备的,他说还专门请了村里的名厨来做。我们十四个人每人端一碗热腾腾的咸米饭,王全明老师还圪蹴在大门口吃。我们吃的其实是情怀与感动,是汉献帝遗留下的淳朴古风。为此我给我们的作家讲一定要用心来写,写的文章必须得对得起这碗咸米饭的分量。

百家岩稿酬与奖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juhuae.com/yjhjz/14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