纬度烟花三月下江南五苏州轻轻地,我来
纬度|烟花三月下江南(三、不忍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西湖) 纬度|烟花三月下江南(四、上海—熟悉的城市里陌生的惊喜) (五)苏州——轻轻地,我来了 要写苏州时,突然情怯。苏州本是我行程中最充满期待的地方,走到最后,偏偏成了我旅程中最大的遗憾。终于来到,脚步却是那样的轻浅,走,也是那样的轻,轻得回想起来好象一场梦中的游历。想起一句诗“一日看尽长安花”,我在苏州,也许是“春风得意我着急,一日如何看尽它”。 苏州要留下遗憾,大概是我订住宿时就已注定。本来很想住“苏州人家”,那是园林式的酒店,被告知没有家庭房亦不能加床,两间房一夜可就是多大元了,住两天就近,我的荷包跳了跳,显然不想做十个“二百五”,于是作罢。委屈点儿,订了观前街因果巷的银泉,那家宾馆在北京亦有同名者,以为相差无几,未做备选方案。结果,拎着拉杆箱爬上三楼,躺在有些硬还有些吱嘎作响的床上,感觉被褥的微潮,深知经验主义的要不得,却没有力气拿着箱子下楼,再换一家。 再然后,随便一走,到观前街去午饭,“得月楼”及时出现在眼前,怀着对杭州“楼外楼”、“天外天”的美好回忆,走进这家老字号,喝了30元一壶的菊花茶、40元一份的鱼巴(两个字合一个,读ba)肺(应是鱼字旁,读fei)汤(就是因为这两个打不出的字,才点了它!),好象也没吃什么上讲究的菜,块钱就没了,吃的极不舒服,服务也差。吃完之后,发誓再也不去。 就这样,我与苏州见了第一面,这一面动摇着我对它一切诗意的想象,甚至开始想着离开。1、虎丘——老僧只恐山移去,日暮先叫锁寺门 (图片自网络) 老坡导游词的出众,足可使他当选“江南第一名导”。青菜同学听了他的“篮舆湖上归,春风吹面凉”后,在西湖逗留五天等待艳遇;我抵挡不住他“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感慨,一边想要离开,一边把第一目的地定在了虎丘。 虎丘历史是与苏州一样长的,那是吴王的“王土”,年前的江山。虎丘因此很多故事,这些故事又与夫差、西施、莫邪、干将这些遥远的名字有关。我不擅长讲故事,好在苏州其实很可心,可心之处在于景点都有免费导游。我执着地在导游点等了近二十分钟,时间到,等来了当值的导游。虽说不扉的门票价格决定了“羊毛出在羊身上”,可比起自己乱看的人,感觉还是象占了大便宜。 走过古老的、由两根木料拼接成主梁的二道山门“断梁殿”,景致与故事就接踵而至了。“憨憨泉”泉眼治好了憨憨和尚的眼疾。“试剑石”那宛如一剑劈就的裂缝见证着干将、莫邪的铸剑之术,也传诵着莫邪为救无辜童男童女、舍身祭剑的勇气。“真娘亭”沉默地见证着一代才女的贞烈,也见证着爱慕着她的人儿的痴情。至于“枕头石”的那由唐伯虎与祝枝山玩笑演绎下来,有关石抛其上可预示生男生女的传说则为渐行渐肃穆的气氛平添了一丝趣味。 眼前出现一片空阔地时,脚已踏在了“千人坐”上。偌大的成片的石头上隐约可见斑驳的血色,竟是贪恋西施美貌的夫差为避免阖闾墓地的秘密传出去,以美酒鹤舞宴请修墓工匠后,而行的大举涂炭。分明的一场鸿门宴!幸好又有后面生公讲经,“千人坐”于是成为讲台,佛经的柔软淡化着这一血腥。生公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恶人亦能成佛,其讲经之生动执着,直至“顽石点头”,寒冬里“白莲花开”。那,小和尚敲着木鱼儿,念念有词昏昏欲睡去时,念的是什么经文呢? 走过陈抟与吕洞宾下棋的“二仙亭”,仔细端详“虎丘剑池”四个大字,“假虎丘真剑池”之名便在此。据说字是颜真卿的,有“蚕头燕尾”之圆润流畅。“剑池”依然是真迹,“虎丘”二字却是经风化断落湮没后,后代描摹补刻的。再看“虎”之一撇,与“剑”之一撇比,果然少一气呵成的感觉,神韵弱了很多。而“假虎丘真剑池”的另一层意思,也暗示着阖闾墓的秘密,剑池的东西两壁悬崖陡立是天然形成的,而虎丘的后山则是人工用土垒建而成的,目的是为了掩盖吴王阖闾的墓。 穿过一小门,就看到剑池。阴森凉气扑面而来,好象池水下的历史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吸力,人不由地想向后避让。剑池,因为阖闾墓葬三千剑而得名。峭壁上有王羲之所书的“剑池”两字。民间有传说是虎丘寺僧人知其喜鹅,以两只白鹅换取。字仿佛也有了鹅的影子。据说,解放后曾抽干池水想一探墓的究竟,曾寻得墓门,其形制朝向均完全符合春秋战国时的墓制,但墓恰巧在塔下,虎丘之塔已斜,为避免开墓造成塔的倒塌而罢手,阖闾墓就继续保留着未解之谜的身份了。 继续向上走,到了“双井桥”。两口井正在桥中央,原是山僧提水用的地方,西施曾在此当镜红妆,夫差也一起陪同照镜,又被称“鸳鸯井”。站在桥上俯视剑池,果然陡峭,而本就不宽的桥上多了两口井,虽井口以铁条封上,仍不免惊心动魄。 穿过桥,再进一小院落,中国的斜塔——虎丘塔便到了。虎丘塔是苏州的标志,就象天坛之于北京。虎丘塔没有比萨高,少了那么6米;没有比萨斜,只有其一半;却比比萨老,这一老就老了年。据说虎丘塔之斜因为塔底地基是剑池底吴王墓上淤泥所致,重达吨的塔便向后山土堆倾斜。由此看来,塔因墓倾,而墓又因塔斜而不得亮相于天下。塔跟墓倒相得益彰了。 虽然塔既经“箍桶”,又经打桩灌浇水泥加固,仍是不许攀爬的,只能在塔最底一层走上一圈,看檐上久经风霜依然艳丽的彩雕,一个个门洞穿越时,通过门楣越来越低感受着塔的倾斜。 太阳渐渐西斜,走出山门,再看到“海涌流辉”四个大字。想起虎丘的旧名,海涌山。更加相信远古的从前,这里本是一片海,潮涨潮落,地壳变迁,形成海拔不过34米的山峦。是以有“海在亭两面,山在寺中间”的句子,也所以有“千人坐”红色的酸性流纹岩和“试剑石”因地壳沉降而形成的整齐石缝供人们以无限的想象加以传奇色彩。 虎丘之中这么多的历史与景致,难怪“老僧只恐山移去,日暮先叫锁寺门”。我们也该离开了,免得老僧锁我们于山寺中,何况西施的镜子也已不能再用做贴花黄了。这是姑苏城外,寒山寺其实是顺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多少怅惘、多少孤寂,听着泪就要下来。却听说枫桥早已人非物亦非,知道万不可能有诗中的体会,竟不敢前往。于是转去留园。 2、留园——水涵空阁凭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 (图片自网络) 留园,据称与颐和园、避暑山庄、拙政园并称中国“四大名园”。我行所看到的留园,有一种远离尘世喧器的幽静。也许,与我们游览时天色向晚,游人渐少有关吧。 留园明代名“东园”,与近旁“西园”属同一主人。清代刘姓主人因“竹色清寒,波光澄碧”易其名为“寒碧山庄”,再经易手,取刘园谐音、“长留天地间”之意而成“留园”。托了这个名字的福,几经战火纷乱,周边园子几乎尽遭破坏,留园独在高墙中保留下来。 留园内分东、中、西三个小园子。走过缀玉而成的留园全景图,沿着明暗相间、有移步换景之妙的花窗长廊,就到了以水景为主的中园。走过明瑟楼,到了涵碧山房。朱熹云“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原是指观荷的,此时季节不到,只可见荫可蔽日的古银杏、古樟树,与假山浑然一体,组成好一幅城市山水图。 绕池塘而行,穿过横亘水面的紫藤花桥,再顺着依山势而建、刻有《快雪时晴贴》、《奉橘贴》等名贴的爬山廊,不觉已到东部的园子内。进入由楠木做梁柱的五峰仙馆,坐在馆中看院中假山,主人仿佛在“庐山东南五老峰”,看到“青天秀出金芙蓉”,因之命名。 行至园子深处,看到一厅分南北,却是鸳鸯厅,北厅方梁雕花,是男主人会客的地方;南厅圆梁,无雕花,地砖也比北厅小,是女主人会客的场所;南北厅家具及墙上悬挂的饰物也不同。男女地位的尊卑高下由此也可见一般。鸳鸯厅其实是有名的,名为“林泉耆硕之馆”。我原以为是以人名命名,细考,方知“林泉”意指山水风光,“耆”自然是六十岁以上老者,“硕”乃有学问名望的人。原来,这里实是隐逸高士的聚会之处,有着浓郁的书卷气。 而吸引这些鸿儒的,可能就是北厅看出去的园中胜景——“冠云峰”吧。据说它是宋徽宗采办“花石纲”里遗留江南的名石,与瑞云峰、岫云峰比肩而立。说是“峰”,其实都是皱瘦漏透的太湖巨石。冠云峰的确很美。我回来整理照片时,一时忘记了它的名字,只觉得它象一亭亭玉立的少女正含羞回首,给照片题的名字便用了“却把青梅嗅”。(可惜我起过名字的照片一再更换电脑已失去着落) 这样好看的石头,映着碧幽的池水、衬着参天的古木,闲坐小阁中,确有山水尽在一园中的感觉。想这家女子,不能象我们这样“行者无疆”,生在这样的人家,虽也位卑,但有这样的景致每天可看,算是有福气了。 想着想着,水边的亭子就出来个着霓裳的女子,长笛横吹,婉转轻啼。周边如此宁静,水无声、风亦无声,听得专注,便觉她在“杏花疏影里”,一意要“吹笛到天明”。而谁又知,昔日座中豪英今又在何处,古今多少事,怎能尽付笑谈中。 逢有厅堂,必有对联。不由驻足微笑的是这样一幅“读书取正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庄取达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清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一年四季花不同,喜怒哀乐都有书相伴,这样的生活如果能够拥有,夫复追求? 静园时分渐近,我们还坐在西边的园子看幽静的山野风光。亭台楼阁、山水园林尽收眼底,空中有归巢倦鸟飞过。想起吴梦窗“水涵空阁凭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的词句,更觉园静心静。 反正房间里也不甚舒服,索性去夜游网师园。有了午饭的前车之鉴,我决定听苏州本地人的意见。开出租车的那个爽朗热情的小伙子于是拉着我们直奔十全街的“洋洋饺子馆”,店不大,人不少,我们坐定不久已有人等位子。人均四十元,吃得极为舒服,有回家的感觉。 闲走几步,网师园就到了。3、网师园——举步水竹云山,落座风花雪月 (图片自网络) 网师园是一定要夜游的。网师园小,仅有0.54公顷,设想一下,不过是50米乘米。园子原名“渔隐园”,本是园主人奉养母亲的居所。虽小,却小得刚刚好,尤其在春风徐来的夜晚在不同的厅堂来看演出。节目在不同的厅堂轮流上演,游客随到,节目随演。一路走一路看,人在画中,耳边又有丝竹相伴,别有一种古典韵味。 进得园来,便有一笑起来甜甜的女孩举着红灯笼前来引路。跟我们一路看演出的是美国来的旅游团,约略二十人左右,都是年轻人;除了他们,好象只有我们一家人再加一个瘦小的不停拍照、做笔记的女孩。 节目始于万卷堂的《跳加官》,引路的女孩子用中文、英文介绍一次,大家知道是升官发财的好彩头,响起一片会意的笑声。演员出场,便纷纷伸手摸金元宝去。更有年轻小伙子做势要抢了元宝去。 愉快的笑声中走向撷秀楼的《十五贯》,女孩子刚开口介绍,美国旅游团的小女导游开了口“能不能只用英文介绍,反正也是外国朋友多,少数服从多数,节省点儿时间。”什么逻辑!我突然愤怒,少数人当然也有少数人的权利。刚要说话,网师园引路的女孩子开了口“不好吧,毕竟有人不懂英语。”依然带着微笑,口气中却很坚持。女导傲然地再说“没关系,他们实在不懂我可以当翻译。”我简直觉得她的不可思议,俨然一幅会了英语高人一等的口气。正想道她“对不起,我信不过你的专业水准。”引路的女孩子依然笑着“我们还是按规矩来讲吧。”她于是悻悻,“那你只讲中文好了,我来同声翻英文。”我不知道引路的女孩是否感觉到了我们眼光里的赞许。 女导的英文实在不值恭维。我分明听到她实在不得已跳过了一些字句的翻译,心中替刚才彬彬有礼让我父母先行的年轻老外们惋惜,怎么找了这个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导游。引路的女孩的笑一直如春风,她依然还是做了英文讲解。我欣赏这些有职业水准的人,更喜欢她柔软里坚持的原则。 再进集虚斋,一男一女端坐,评弹《枫桥夜泊》。歌声低徊,神色哀怨,“夜半钟声到客船”的余音在梁,分明觉得此刻“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 不觉来到“殿春簃”,据说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内建有的中国庭园——“明轩”即是此处的复制。早有莺莺、红娘妆毕侧立,月下唱念做打,一曲昆曲的《游园惊梦》,恍然想回身看看张生是否就在月下松影中。 再往前走,便见一处空阔水面,灯点缀长廊亭台之上,仿佛一条游龙。在临水亭子外坐定,突见对面是自己的影子,才发现是一面巨大的镜子。此即“月到风来”亭。“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便天上悬月、水中漾月、镜中映月,水面来风、竹林穿风、松间送风。此时,对面濯缨水阁前的笛、箫独奏次第响起,近也不近,远也不远,恰成一幅独想心事的背景音乐,身在此中,心或者在瑶宫一样远的地方。 接下来,有独舞《春江花月夜》,琵琶声中,但见江流宛转,月照花林,分明一个女子浣纱江畔,只是虽愿逐月华,却不知夫君归路几时。最后是三人合奏《步步高》、《赛马》,独唱《太湖美》。 节目虽完,却意犹未近。循着来时路复又去看,却没有什么游客,不好意思再让演员为我们再来一次。回想几步之间水转山移,落座之时曲起声扬,觉得那句“举步水竹云山,落座风花雪月”用在此时真是堪堪得当。 (待续) 这是YESWEDO第72篇文章,感谢阅读。欢迎转发分享。转载请事先获得授权。 素非赞赏 人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juhuae.com/yjhyyy/5639.html
- 上一篇文章: 文学钱鹏父亲的茶
- 下一篇文章: 高温橙色预警39,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