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一本四千年农夫下乡
年的10月25至29日,我随中文08级同学重访湘潭县晓霞山。下乡一周,承日月之精华,接天地之灵气。爬山一路走来,有青山绿水相随,有青年学子相伴,一点辛劳的感觉的都没有。一日三餐六碗饭,每天出门,迈开双腿在田间行走,吐故纳新,满目是野菊花,木芙蓉,还有更多的是不知名的小野花,天空湛蓝,晚稻金黄,浑身上下精气神都觉得清爽。 健康靠行走,文学靠行走,学术还是靠行走。 背一本《四千年农夫》下乡,是因为此书在美国被誉为现代有机农业的“圣经”,引领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有机农业运动。直到今年,由赴美留学学习农业的青年人将其翻译为中文,《四千年农夫》回到中国人的视野之中。 就在因雨不能出门的时候,临窗,对照着户外的田野阡陌,读《农夫》,不觉得百感交集。作者[美]富兰克林.H.金在年就赞叹不已,东方农耕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农业,东方农民是勤劳智慧的生物学家。遗憾的是书中所描述的传统中国赖以维系四千年的精细农耕方式,今年一些农活已经被化工或者机械替代,农村已经在一定程度地演绎为化工农业,其间既因为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精细农业所需要的大量劳动力已经流失,也是因为现代农民对化肥和机械生产的适应。这正是在一百多年前,这位学者不远千里来到中国,对美国化工农业带来了地力衰退的忧虑。如果今天这位学者在世,看到我们的今天的农村发生如此变迁,不知作何感想? 走一趟就是有收获。不仅仅健身,也健笔,健心,健脑。 记得去年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每每与在美国的华人朋友见面,谈到我在大学的工作与生活,都会谈到晓霞山,谈晓霞山的方言;晓霞山的人文掌故;晓霞山的风土人情;晓霞山的山川地貌……尤其是热情好客的晓霞山的乡亲们,我从年起,筹建晓霞山校外实习基地开始,与老乡们打交道有了6、7个年头,从联系户的一家一家走访,围炉夜话,与他们的妻子儿女聊天,我们与晓霞山的父老乡亲有了一种浓浓的乡情。 俗话说,根深叶茂,人不可三日不与天地相通。 中文专业的实习基地建在晓霞山,是将中文扎根与本土社会实践的最佳途径,正如座谈会上原任村支书张恩奇所说,几年来,他也随着实习基地一道成长。他很谦虚地说,他是湖南商学院中文系的编外的学生,我插了一句,说,应该说你是商学院编外的实践教学指导老师。这不是客套,在社会急剧变化的今天,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不仅仅是当年的知青成长的广阔天地,同样,是今天的大学生成才的广阔天地。 短短一周,我们在晓霞山仅仅是走马观花,顺手拈来的也只有一两朵鲜花,山果和缕缕彩霞。有一句歌词说“常回家看看”,我想,这是晓霞山老乡们对我们的期盼,也是我们师生的共同心愿。 图为年11月带学生去晓霞山采风所摄 骆晓戈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juhuae.com/yjhyyy/14284.html
- 上一篇文章: 史上最全ldquo清流rdquo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