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里的爱情
茹志鹃自己说《百合花》是“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这应该如何理解? “没有爱情”相对容易理解。 新娘子是有夫之妇,对于通讯员的感情主要是民拥军的感情。当然还有为难通讯员之后的歉疚。通讯员对于新娘子不愿借被子开始是不理解的,对于新娘子想给他缝衣服是抗拒的。所以他们二人之间没有爱情。茹志鹃说:“为什么要新娘子,不要姑娘也不要大嫂子?现在我可以坦白交待,原因是我要写一个正处于爱情的幸福之旋涡中的美神,来反衬这个年轻的、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 “我”与通讯员虽然有爱情的萌芽,但随着通讯员当天晚上的牺牲,这段感情戛然而止,所以两人之间也没有爱情。 由上可知,“爱情牧歌”和新娘子没有关系,指的是“我”和通讯员之间的田园牧歌式的爱情。 小说第40段写到,“我已从心底爱上了”通讯员。 第42段,通讯员送“我”两个馒头,而且“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暗示通讯员是想送花给“我”,但因为羞涩没有送,可他也没有扔。 第43段,“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说明“我”也想给通讯员缝衣服。 第49段,“我”因为另一个通讯员而担心自己的同乡通讯员。 第56段,新娘子给死去的通讯员缝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然后摸到通讯员送给自己的馒头。 马克思在《致保尔·拉法格》中说:“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明白人,只要半句话就会懂的。” 综上,“我”和通讯员之间的感情是双向的。“我”对通讯员的“爱”已经具有了排他性。如果说没有排他性,“我”为什么要制止另一个老百姓给死去的英雄缝衣服呢?既能维护英雄的形象,又能让新娘子挽回一些歉疚,“我”作为一个心智表现更成熟的人,为什么去制止新娘子毫无问题的行为呢?此时,新娘子变大方了,“我”却变“小气”了,唯一的解释就是“我”对通讯员的感情已经超越同乡情、革命友谊了,也不简单是对英雄的崇敬了。 再加上舒缓细腻的叙述、强烈的抒情性,说《百合花》是“爱情牧歌”就不难理解了。 茹志鹃写《百合花》时已经身为人母,但据她自己说,通讯员送“我”去包扎所那一部分是回忆她年轻时的经历,所以“我”在小说中的身份还是应该倾向于“未婚”。故事发生的那一年,作者的年龄是21岁,比通讯员大2岁。当然“我”不是作者,这种比较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才做的。 茹志鹃说:“它(《百合花》)实实在在是一篇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当然,这些都是我现在(年)的认识,当时要想得简单得多。也许想得太复杂了,就没有《百合花》了,说不定。”这提示我们,即便从作者本人来看,客观上已经表达出来的小说,因为生活经验、潜意识、文学技巧的融入,自己再去理解的时候也会有新的认识,更不用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了。作品已经和作者告别,作为没人再有权修改的文字历史,供后人解读真相。 “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的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也将迎刃而解:《百合花》的女主人公是谁?当然是“我”。新娘子实际上是很重要的女配角。有人会说,“我”主要是用来叙事的第一人称视角和线索人物。这并不影响“我”成为女主人公,就像《林黛玉进贾府》里也是以林黛玉的视角写的,并不影响林黛玉的女主人公地位。 相关原创高考模拟题: 茹志鹃自己说《百合花》是“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这应该如何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没有爱情”是指:①新娘子是有夫之妇,对于通讯员的感情主要是民拥军的感情,还有为难通讯员之后的歉疚,他们二人之间没有爱情。②“我”与通讯员虽然有爱情的萌芽,但随着通讯员当天晚上的牺牲,这段感情戛然而止。(2)①“爱情牧歌”指的是“我”和通讯员之间的田园牧歌式的爱情。②“我已从心底爱上了”通讯员。“我”也想给通讯员缝衣服。“我”因另一个通讯员负伤而担心。③通讯员送“我”两个馒头,还想送野菊花给“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juhuae.com/yjhjz/14623.html
- 上一篇文章: 民间中草药桑叶的传说与功效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