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0月28号,经学校组织,我有幸前往白沙中学参加杨卫平老师讲座,让我对教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也让我对幸福做教育的人,有了清晰的样子。

杨老师自19岁初入教学时,且不明白教育的意义是什么,也曾苦恼“教育这碗饭真难吃”。而那群被责备过,挨打过的孩子送来的一束束野菊花,打破了杨老师对教育的迷茫,也坚定了杨老师对教育的坚持。也许命运在这一刻就已落下。

“所有的事情,要敢于去做,你怕什么?”年轻的杨老师凭借着这样的勇敢敲开了信阳市七中的大门。并时时感慨于“命运中所有的相遇都值得感恩”。在七中,尚在小学职称系统中的杨老师,为了能够上堂讲课,因缘巧合之下,接受了学校里的一个特殊的7班。它是由6个班级中,各班主任老师不想要的15个学生组成的班级。同事戏称杨老师“在与魔鬼打交道”。而杨老师却认为,就是这样一个有各种各样缺点组成的班级成就了她,但我更觉得是杨老师与这个班集体在相互成就。在文革时期,被抛弃,被收养后成长起来的杨老师,始终有一颗感恩的心。在对待爱偷东西的孩子时,批评教育之中有一颗柔软的心。虽然这个孩子没有在初中毕业后走入更高的学府,但却在进入部队后,英勇奋战在抗洪的第一战线。并始终感恩杨老师曾经的教导。这也许就是教育最伟大的地方——爱与爱的传递。

杨老师说起她的一位学生时,说:“现在她就成为了我”。成为了一名像杨老师这样的老师,平凡的身躯里散放光芒,影响着一届又一届的孩子。这句话中的骄傲与自豪洋溢在杨老师的笑语之中。这也许就是教育最幸福的时候——信念的传承。

“要成为名师,你要有著作”,这样的劝告之下,开启了杨老师的著作之旅。而杨老师的学生在知道后,都对其饱含期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juhuae.com/yjhpz/14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