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读过的医学文章带状疱疹奇效方
带状疱疹俗名“蛇丹”,或称“蛇串疮”。现代医学认为是水痘病毒感染于神经所致,故其体表病灶,与内在之神经走向相一致。其主证则为水泡成串成簇,晶莹饱绽,根脚皮肤潮红,疼痛明显。病甚者,体表病灶痊愈后,后遗之疼痛往往历久始消,常有痛至一、二年者。其治法,医家之见解不尽相同,或苦寒直折,或透发火郁,或因其是病毒感染而直投清火解毒,或内服,或外敷。虽见仁见智,各有至理。而往往难得理想效果。 一日,读《医旨绪余》有关“胁痛”条,思索之间,猛然省悟。书中所叙胁痛之状,实带状疱疹无疑。 其文曰:其弟“忽左胁痛,皮肤上一片红如碗大,发水泡疮三、五点,脉七至而弦,夜重于昼。医作肝经火郁治之,以黄连、青皮、香附、川芎、柴胡之类进一服,其夜痛极,且增热。次早看之,其皮肤上红大如盘,水疱疮又加至三十余粒。医教以白矾研末,井水调敷,仍于前药加青黛、龙胆草进之。其夜痛苦不已,叫号之声彻于四邻,胁中痛如钩摘之状。次早观之,其红已及半身矣,水泡疮又增至百数。” 以文中所叙症状加以推断,此证不仅是带状疱疹,且症情严重。孙氏之师黄古潭以肝经燥郁立论,且为订一方,以大瓜蒌一枚,重一、二两者,连皮捣烂,加粉甘草二钱,红花五分。”其方与论,别出心裁,不同凡响,堪称两绝。故服后,收疮敛痛消“一剂而愈"之效;余得此方,喜不自禁。 盖"医家之病,病道少”为医者能多一治病法 门。则病家少一分痛苦。此方无确定之方名,余据方中药物之组成,暂名“瓜蒌草红汤”。 末几疱疹流行,余于数日内接治五、六人,无论症之轻重,皆以上方加板蓝根15g予服。惟全瓜蒌不用如许之多,改为重者30g,轻者15g,中者21~24g。其收效之速,“真可谓之神矣”。轻者二、三日,重者四、五日,率皆痊可。后凡遇此者,概以此方投之,无一例不效者。 余所治病例中,病灶面积最大者几达胸部之半,理疗一月未愈,服上方-一周即退净。而其得效之迟速,与瓜蒌用量极有关系。故凡体质壮实者,瓜篓用量宜适当加重,药后若轻泻一、二次,则见效尤速。若体质不壮壮,瓜蒌不便重用者,多服数日,效亦可期。 《重庆堂随笔》云:“瓜萎实润燥开结,荡热涤痰,夫人知之,而不知其舒肝郁、润肝燥、平肝逆、缓肝急之功有独擅也。”黄古潭可谓善识斯症者矣,可谓善用瓜蒌者矣。是知读医书不可刻舟求剑,当别具只眼,触类而旁通之。 关于甘草,余有时仅用3g,同样有效。而红花每以1.5g为率,并不多用,而屡收捷效;余用药不尚其多,药量不尚其重,并非矫揉造作,而是因病投药,适事为故。由是一端,余亦屡为人所贬斥,然余终不悔。余生而不敏,但欲速去病人之疾苦。至于其他,则非余所闻矣。《三十年临证探研录》----邹孟城。(古道瘦马.7.5辑录) 惠某,女,68岁。一周前患带状疱疹,自己自做主张到药店买了二盒龙胆泻肝丸吃了,无济于事,越发严重,又到诊所打了三天聚肌胞和抗病毒的针还是不行,转求中医。刻诊:右耳后项部及前胸一簇簇红斑水疱,有少量溃烂的,大部未烂,疼得呲牙裂嘴,眼泪汪汪,哀求于我,赶快给想个办法,痛苦的直想死。察舌质红苔腻,脉弦滑有力,大便不干。辨为湿热毒发,处方龙胆泻肝汤瓜蒌红花汤加减: 龙胆草18g、车前草30g、川木通12g、黄芩30g、栀子15g、当归15g、生地30g、泽泻30g、柴胡24g、生甘草10g、全瓜蒌30g、红花6g、丹皮10g、大青叶30g、马齿苋30g、野菊花30g、板兰根30g、连翘45g、煅牡蛎30g。五剂,水煎服,日三次。外用:雄黄、白矾各30g、冰片20g凉开水化开外涂。 二付药后给我打电话,还是疼得厉害,我问还有新出的疱疹和烂的么?答之无有。我说坚持服下去,三天以后就会轻的。五天后复诊,述之第三天以后就疼轻了,观察疮疹处已全部干结,巳不太疼了。效不更方,又续五剂,痊愈。 按:此病诊断一般不难,但治疗起来如不得法,很难快速收效,弄不好还会留下神经后遗痛长期疼痛。我治此症一般都是用龙胆泻肝汤合瓜蒌红花汤加减,清热、利湿、解毒、重镇于一体,一般都在一周左右治愈,毫不逊色西医。故中医同道要自信,治此顽疾中医也是一样可以大显身手。(《古道瘦马医案》) 相关阅读:“书中得来终觉浅,确知此事要亲躬”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juhuae.com/yjhjg/14692.html
- 上一篇文章: 发展乡村旅居,筑梦乡村振兴康旅日报第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