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备课百合花教学我们该吟唱怎
《百合花》教学:我们该吟唱怎样的青春? ——《百合花》教学设计吴云辉 1.赏析小说严谨的构思技巧,理解小说隐喻的主题; 2.学习从德性视角欣赏人物,把握人物的青春价值。 1.小说叙事语言和人物言行中细节描写及其在人物构建中的作用探析; 2.人物的形象分析特别是人物的德性把握。 1.人物之间、人物自身的矛盾冲突及其作用的探究及阐释; 2.跨时代情境下,学生对青春价值的共性认识和个性表达。 一、相关名言导入,直接点明教学主题 美国作家塞缪尔·厄尔曼在其散文《青春》中曾这样描述:“青春不是指生命的一段时间,而是指一种精神状态;它并不是指红润的面颊、透红的嘴唇和灵便的腿脚,而是指坚强的意志、丰富的想象和强烈的感情,它是指生命的源头活水的清新之感。” 这段话明确地向世人昭示:青春,不应当用时间去丈量,而应当是用精神状态或着说生命状态去定义。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生命状态去定义青春呢?让我们赏析茹志鹃的《百合花》,看看能否从中寻找到关于青春的答案。 二、抓住矛盾冲突,选择“被子”切入教学 1.茹志鹃的《百合花》,有人说,可以换一个名字,叫“被子的故事”。而一个好的故事,其中的一个特点往往就是具有比较激烈的矛盾冲突。那么,围绕“被子”,作者设置了哪些人的哪些矛盾冲突? 明确: 一个要借被子(小通讯员),一个不肯借被子(新媳妇)。 一个借出了被子(新媳妇),一个却要还回被子(小通讯员)。 一个已不需要被子(小通讯员),一个依然献出了被子(新媳妇)。 直接由“被子”引出情节,将人物置身于矛盾冲突中。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是对文本的阅读和梳理,又为下一步探讨人物言行背后的性格(德性)作铺垫。 2.小通讯员借被和新媳妇不借,各自有理由么?那为什么后来新媳妇又借出了她的被子呢? 明确:小通讯员的理由:为了受伤流血而怕冷的伤员(伤员是为老百姓而打仗的)。新媳妇:不舍。刚过门三天,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新媳妇后来借出了被子,正反映出她重大义、轻个人、明事理的德性和内在本性上的淳朴与善良。 3.小通讯员开始埋怨新媳妇不肯借被子,当新媳妇借出了被子后,小通讯员为什么又想把它送回去呢? 明确:小通讯员从旁人口中知道了新媳妇开始不肯借被子的真相,又觉得错怪了她,心里过意不去。此处同样体现出小通讯员的戆直、淳朴和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善,是能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一矛盾的产生和解决,正能够适切地表现出人物的德性。 4.小通讯员牺牲后,显然已经不需要被子了,但为什么新媳妇依然献出她的被子,让这条本来舍不得借出来的被子最终与小通讯员一起放入棺木? 这是一道开放的探究性问题,答案可以但不完全能从书中寻找。其中可能包含新媳妇之前没有借被的歉疚和自责、对小通讯员如亲人般的疼爱和对他牺牲青春生命的怜惜与痛心、对小通讯员舍己救人行为的崇敬、对小通讯员在另一个世界的期望和祝福,等等。 此处的矛盾冲突,矛盾在表,深层的人物德性在里。正因为矛盾存在,更显出小通讯员舍己救人行为的高尚,而这是德性的最高境界,是大爱和大善;新媳妇从之前不舍到现在甘愿将被子与小通讯员一同埋葬,这一看似矛盾的行为,恰恰诠释了对小通讯员这种大爱和大善德性的最高崇敬,是最高的敬意和献礼。 5.我刚才说,《百合花》,有人认为可以叫做“被子的故事”。我们刚才的确也从“被子”这一事物当中,分析和领略到了故事精巧的设计和人物德性的光辉。但作者茹志鹃却没有给这篇小说命名为“被子的故事”,而是命名为“百合花”。那么,相较于“被子的故事”,“百合花”的命名究竟好在哪里? 这显然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问题。但是,答案如果只是探讨百合花的寓意,如象征着人物纯洁的心灵,代表了纯洁的军民关系,这诚然没错,但却忽视了另外的隐喻以及新媳妇某种没能言明的冀望:在另一个世界,小通讯员能够生活美好,获得幸福,“百年好合”。而且,“被子的故事”不合适还在于它显然不能概括小说的全部内容和全部人物的完整形象。 三、深挖矛盾冲突,持续探究人物德性 设问:既然“被子的故事”不能概括小说的全部内容和全部人物的完整形象,那么,除了前面说的三个矛盾冲突之外,你还能从文章找到哪些矛盾冲突?并说说,作者这样写,凸显了人物怎样的德性? 提示:矛盾冲突不仅存在于人物之间,也存在于人物自身。 此为探究性活动设置,让学生从寻找矛盾冲突这一学习活动中再次梳理故事,理解人物形象,发掘人物德性,理解小说深意。探究性活动: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要求从原文中提供理据,以避免学生发言时无的放矢。 预设一:一些可能性的探究视角——(一)“我”赶路的“慢”和小通讯员赶路的“快”。 原文理据:(1)“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 (2)“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 (3)“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蹬蹬蹬的自个向前走了,一下又把我摔下几丈远。我实在没力气赶了,索性一个人在后面慢慢晃。不过这一次还好,他没让我撩得太远,但也不让我走近,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我走快,他在前面大踏步向前;我走慢,他在前面就摇摇摆摆。” (4)“他开始抬头看看天,又掉过来扫了我一眼,意思是在催我动身。” 从中至少可以看出两点:一是事实上的形势紧张,前行路上并不太平,危险随时可能会降临,“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也进一步印证了战事的紧张和激烈,照应了路上存在的危险;二是“我”在某种程度上的“大意”或者说并不警备的心态。而小通讯员是明白其中的危险性的,“迈开大步”的行走,“大踏步向前”,可能的确有“男女有别”的某种“封建”思想成分,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小通讯员的青涩和羞怯,但更应当理解为:在“我”这个并没有多少战地经验的文工团创作室的女同志还没有对这条路上存在着的危险性有十足警觉时的无声提醒。 善是不为人知的体贴,是默默无声的关爱。小通讯员虽然在危险可能来临时表现出了“急切”,但他只是“抬头看看天,又掉过来扫了我一眼,意思是在催我动身”,对“我”这一女同志却并不直接催促,也不埋怨,更不指责,足见其“善”。 (二)小通讯员在“我”面前的拘谨羞怯和在救人时挺身而出的英勇。 原文理据: (1)“……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半晌他才低下了头,憨憨地笑了一下,摇了摇头。” (2)“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小通讯员与“我”的对话,表面写出了小通讯员的拘谨、羞怯、憨厚,其实也写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牵念;一个如此拘谨、羞怯、憨厚的人,却对生活有着满腔热爱;一个如此拘谨、羞怯、憨厚的人,却能够在危难之时为了他人生命挺身而出,丝毫不拘谨和羞怯;作者正是用前后反差的方式,突出小通讯员人性之美、之善。 (三)“我”欢喜中秋节却又憎恶当晚明亮的月亮。 原文理据: (1)“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付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的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 (2)“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这是人物自身情感上的矛盾冲突。两者看似矛盾,但最终指向是一致的。作者悬想家乡中秋节的情形,写出对宁静、美好生活的期望,并引发对小通讯员的担心和挂念;憎恶月亮的皎洁,是因为想到战友们攻击的困难和代价的巨大,更是对包括小通讯员在内的战友的担心、紧张,体现了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四、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juhuae.com/yjhjg/14664.html
- 上一篇文章: 金太阳期茶水中放上一味中药,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