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陶器的几种方法,本人一直想出一个制作陶器的视频,但是一直没做,因为难度还是很大的,已经做过多次试验,发现也只能把土烧成红砖材质,容易渗水,借鉴国外户外专家的视频,给大家学习一下。

说到制作陶器,不得不说另一个生存高手,就是原始小哥,他烧纸的砖瓦就是陶质的,可以看看他的制陶视频:

窑上古法制陶技艺“路”在何方

十月的清晨,太阳刚刚升起,黔西南州贞丰县龙头大山东部的窑上村的早市逐渐热闹起来,村民潘龙也出发了,但他不是为了赶早市,而是上山寻找一样东西,窑上村地质结构复杂,矿产资源丰富,可他并不是来寻找矿石,而是寻找一种高岭土,当地人称之为沙泥,在潘龙眼里,白善泥才是上佳品质,潘龙细细品鉴泥块的细腻程度,希望收获品质较好的白善泥。

潘龙是窑上村一名制陶师傅,祖辈均以制陶为业,自幼跟随父亲学制陶手艺,加上悟性过人,潘龙很快成长为一名制陶大师。

将粗泥打散,加入清水,经过上千次的敲打,形成熟泥。然后削皮,再加入水,用脚力快速踩动,这个过程称为揉泥。将粘性较强的沙泥和质地细腻的白善泥调和成为陶泥,陶泥的粘性与调和程度,只有潘龙心里一个人清楚。

用泥弓将调和好的陶泥切割,制陶师傅对用量把握极其到位,简单揉捏塑形后,即可上车盘,用木棍快速搅动车盘,顺势将在泥坯中加入少量清水,在潘龙手里,泥坯变得异常柔韧,陶泥边缘迅速隆起,车盘的惯性转速在逐渐衰减,此时必须尽快塑形,潘龙屏住呼吸,只为塑造出最完美的弧度,塑形过程中稍有迟疑,就可能需要毁掉重来,在制陶师傅手上,每一个动作都是一气呵成。

按规格制作好的竹篾和竹箍是窑上村土陶批量生产最精准的度量工具,陶坯成型后,用泥绳割开底部粘连处,此时的陶坯就像一个新生的婴儿,必须小心翼翼地放在木板上,然后在统一摆放在木架上阴凉,除此之外,还至少需要3-5天时间晾晒,利用空气和风,使陶坯水分完全蒸发。而陶坯还只是半成品,还需要制陶师傅多达次敲打方可成型,这个工序叫“打身筒”,靠的就是制陶人的审美能力和对线条的把握。

距商家订制的这批陶器交货最后期限还有一个星期,为了如期交货,潘龙不得不加快进度,将制作好的灰釉在水缸里搅匀,把已经风干陶件放入釉缸中,就像婴儿洗澡,在缸里打个滚儿,即可出浴,晾干后便可入窑煅烧。

摆窑可是个讲究活,需要拥有多年烧窑师傅一手把握,根据陶件大小、通风距离把握摆放位置和间距,当然还有“窑神”的庇佑。

如果制陶是精力的挑战,那么烧窑就是精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由于人手不足,潘龙请来岳父帮忙,煤和干柴是烧窑的主要燃料,烧窑时必须用细煤不间断地投入窑炉,只为保证窑炉在度左右的恒温中,有人来换班才有片刻空闲吃碗面,他们就像战士坚守阵地一样守在窑炉前,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含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空气中忍受长达10个小时。

窑上古法制陶技艺可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多年,时至今日,窑上村制陶人依旧沿袭传统古老的制作工艺,窑上村目前已经只有一个在使用的窑口。随着工业的进步,代替品的增多,窑上村制陶从业者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余人,到现在锐减至20余人,目前仍记得古法制陶全部技艺的已不足10人,潘龙就是其中一人,窑上村制陶产业何去何从,没人比潘龙想得更多,已育有三个子女的潘龙夫妇,不敢去冒险,只有烧窑时,妻子才能成为潘龙的得力助手,窑上村深夜气温骤降,因为烧窑潘龙几乎感觉不到寒冷,凌晨5点,潘龙反复查看窑炉情况,确认可以封炉,停止加温。经过8个小时的坚守,潘龙疲倦地坐着,若有所思地看着窑炉里烧得通红的陶件,每一个陶件无不用双手抚摸捏造,潘龙心里清楚,制陶承载了自己一生的梦想,今后的制陶产业还能走多远,没有人知道。

5天后,待窑炉完全冷却后,可以出窑,这批陶器品相让潘龙很满意,沿袭了多年的古法制陶,每一道工序都饱含制陶师傅的心血和智慧,古朴的造型、优美的线条以及朴实的釉色,无不散发出浓郁厚重的人文气息,潘龙欣喜之余又焦虑起来,缺乏创新和美工设计的制陶技术,已满足不了当下人们的生活需求,在17公里外的贞丰县城,每逢集市,还有几个老人在路边摆摊贩卖陶器,过往行人来来往往之间,又有几人会驻足感受这陶器背后的故事,谁人会对这极有可能消失的民族文化存有一丝惋惜!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白癜风吃什么药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juhuae.com/yjhzl/1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