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文学家、哲学家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培养孩子面对一株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美好的“善根”,而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和技能。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教师来到学校,他就会交给那位教师一封信,信中写道:“亲爱的老师,我亲眼看到人类不应该见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看到这一切,我怀疑: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有人性的人。只有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为有人性的人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道德缺失,他读写算的能力再高,他的智力发展水平再高,他的学问再大,非但没有意义,反而会对人类社会造成危害。

当代社会,在这方面的教训太沉痛了!李政道博士的一位高足卢刚,因论文奖落选,嫉恨、失望困绕着的他,竟然开枪打死了4位太空物理学家,继而仇杀了自己的获奖同学;河南宣化一位16岁少年刘某因与女友吵架,竟然丧心病狂地开着轿车朝行人一路碾轧,致使2死13伤……

当孩子们学校结业的时候,他是否形成了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他是否有着良好的思想品质、人文情怀,以及,对生命的良知,这是摆在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也是学校、社会、家庭应该承担起的责任和必须履行好的义务。

在文华学校小学部,我们始终把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着力于“德、智、体、美、艺”新五育课程的全面实施和融合,以课程育人,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幸福生活能力的人”。

01德育,在当下的每件事里

在基础教育阶段,德育要重视人的基本诚信,重视基本的道德训练。而这个道德训练或者说德性养成,不是说把道理讲给孩子们就够了,而是必须要有体验,要有活动,让孩子们真切地体会到。

在文华,从一到六年级,67个班级,所有的班级公约——包括学习纪律、环境卫生、公共物品使用管理、冲突解决方式、违约处理等等,都是班里的学生自己协商后制定出来的。在这样一种自我管理的氛围里,他们愿意共同为班级秩序和荣誉而努力。其实,小到班级,大到社会,所有的规则、法律,不应该是由外强加的,而应该是先从心底认同并形成自律。

有些行为的养成,是能够清晰界定和规范的;而有些行为的养成,则需要借助于精神的契约。比如,我们的班主任经常鼓励孩子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ejuhuae.com/yjhzl/11669.html